這趟蘭嶼行其實在3月底就出發了,整趟旅程有滿滿的感動,但一直拖到現在才寫遊記。
蘭嶼全島共有6個部落( 椰油、漁人、紅頭、朗島、東清、野銀部落),分散在島上的東西南北各處,其中有幾個部落因為距離和規模大小的因素,其中漁人跟紅頭在行政資源上是在一起的,東清則跟野銀一起,而機場是位在漁人部落,全島唯一的醫療資源蘭嶼衛生所和行政中心也在那附近,因此在那附近非常之熱鬧,吃的喝的住的較為集中;相較之下,現在的搭船的港口開元港附近就只有加油站(全島唯一的加油站)、農會跟小7(全島唯二的小7),比起漁人部落那裡,顯得比較不那麼方便。由於本人很懶得慢慢在網路上搜尋、聯絡民宿,所以看到訂房平台上有空房,照片看起來又好像還行,就給它訂下去了,民宿位子就落在朗島部落。
這趟旅程因為遇到清明連假,詩都有寫了嘛,「清明節時雨紛紛」,所以我們三天的行程遇到不少陰天跟下雨的時刻,拍到的照片也多半是灰矇矇的,原本期待看星星日出,都換成了睡眠行程。
說蘭嶼不大嘛,我們三天兩夜的行程也還沒玩夠;說蘭嶼很大,其實騎車一圈也就40分鐘左右。
我們沒有潛水活動,也沒有BBQ吃到飽,純粹就是走走停停,哪兒都是風景。大天池小天池則是因為家人跟氣候的緣故,沒有安排進去體驗了。
少了多數人都會進行的上山下水活動,也無損我擇日再來的意願。
我們所住的朗島部落,據說是島上最致力於保留當地文化的部落,
達悟族有他們的月曆,真的是"月"曆,就如同農民曆一般,標記著哪天是什麼樣的農耕和祭祀時程,有個類似祭司的角色,負責告訴族人哪個到了、該做什麼時,
朗島則還保有培養這個像祭司一般角色的習慣;此外,在島上的景點地名介紹,會用白底藍字標示出來,用的是台灣本島上尚見的細明體,
朗島的年輕人們則是親自去挑選合適的大石頭,自己手寫、塗畫,並使用當地的原名,地下屋的導覽和民宿老闆娘告訴我們,只要看得到這樣的石頭,就會知道自己還在朗島部落內。
很多人已經知道,拼板舟是達悟族的文化,
在達悟族的文化中,有一些仍帶有性別角色的限制,
因此在他們的飛魚季時,不適合直接衝到前面拍照,女性也不宜亂碰拼板舟或到他們晒飛魚的地方,
在不斷提倡性別平等的現代社會中,
反倒奇特地讓人想藉著遵守他們的文化限制,以表達對他們文化的尊重,
因為,在島上走一圈,找幾位居民聊天,就會不自覺地想跟著遵守。
這不僅是對一個文化的尊重,也是對他們代代相傳、自然產生的"回家"動力感到敬佩。
島上不論長者或年輕人,許多都曾離鄉背井到台灣本島工作的經驗、但最後選擇回鄉回家守住文化,
這樣的生活不容易,因為氣候會影響交通往返的因素,島上的觀光季節集中在每年的4~10月,
其餘的時間不是省吃儉用,就是先飄泊到台灣短暫工作,等到觀光季節再回家工作,年復一年。
簡單地環島一週,可以發現到,部落與部落之間有一些地段的路面不平,當車子一多,靠懸崖的一側是沒有位何欄杆保護的;
夜晚的時候,只有部落的地方有路燈,部落之間的道路全是黑暗;
全島只有2個地方有atm,一個在東清部落的7-11,一個在紅頭部落的郵局,正好一東一西(其實偏西南);
行政機關集中在漁人部落、紅頭部落一帶,整個島上的醫療資源全靠衛生所撐著;
部落內仍然有著雜貨店,不然就要大老遠騎著20分鐘以上的車程去農會或小7,
從本島回家一趟起碼得保留個4~5天,因為光是交通就可能耗到他們來回各一天的時間,
運氣差一點,飛機不飛、船也不開。
想到日復一日是這樣子的生活情況,
年輕人們仍然陸陸續續地回鄉,
回鄉的年輕人多的是有著一手好技藝或大學學歷,
觀光季的時候回來幫 忙家裡的民宿生意,
也幫忙傳承達悟族的文化和語言。
6個部落看似各自獨立,
但又彼此關心,
路上隨處可見的羊,透過在羊身上做記號,永遠不用擔心羊隻走丟,
要是真的落單了,只要看一下羊身上的記號,就知道這是誰家的羊,馬上可以通知主人去協助。
一如其他的原住民文化,人與自然是共存的,萬物皆有靈,人類並不是最偉大、主宰世界的生物,
取之自然,用之自然,人類也不能成為自然的負擔,
需要多少才用多少,
因此放養的羊群們,只在特殊時刻(例如某些祭典)才會被挑來當祭品,
平常則是跟著他們的領頭羊四處遊走,抑或跳到山頂上睥睨著那些伴隨摩托車聲和大聲公導覽聲的旅客們,
下雨時就到發呆亭躲雨或衝進人家的地下屋(笑)。
縱使一切都是如此的簡單,
比起小琉球,有更多的不便利,
但它卻連陰天也是如此的美麗,
無怪乎達悟族人在漂流之後仍然選擇回到家鄉的懷抱,
因為,
蘭嶼的山,
蘭嶼的海,
蘭嶼的人,
就是一個家,
那個家,
在你成長時讓你似乎感到匱乏,希望在原本承襲的血脈中跳脫,
卻又在你外出闖蕩時卻成了最有力的後盾,
讓你在追尋自我的過程中更加堅定自己的認同。